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时报旗下环球舆情调查中心6月3日举办《“蓝天保卫战、社会行动力”——2018-2019年社会公众参与状况调查报告(简报)》的公开发布会及专家研讨会。
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态度是积极的。超过八成的社会公众认为生态环境的红线不可再被突破,并认同环境治理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工作。有近八成的社会公众对政府治理态度和法规政策表示认可。(如图)
从调查结果看,当前阶段,社会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行动相对不足。大多数社会公众的自我约束较差,减排和节约水平不高,只有两成多私家车车主会比较积极地响应停驶减排行动,只有约半数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总是”能够低碳出行或垃圾减量。环保对外监督行动水平较为有限,只有约三成的社会公众表示自己曾经对大气污染问题采取过公开的实际行动。
调研还发现,社会公众参与的意愿和倾向很强,但认知层面还存在制约因素。举例来说,对尾气污染源的认同程度,有车群体比无车群体低约10个百分点,出行方式越依赖私家车的群体对尾气污染的不认同比例越高。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刘友宾受邀出席发布会并发表讲话,他表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一场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战争”,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和踊跃响应。他肯定了此次调研的价值及其取得的成果,期待相关领域的调研能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社会治理工作。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涛、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蒋安全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大发500会议上,一些专家学者也表达了专业看法和建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表示,可以考虑建立起实时更新的长效动态机制,也要重视农村地区的环保工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韩运荣表示,我们在关注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要反思生活方式的转变。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则倡议政府、企业和NGO的联合活动,形成多方合作的环保宣传模式。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万薇认为,民众在环保工作中的参与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个人防护、积极配合政府、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媒体现在不应该进行焦虑性的传播,应该加强具体环保行为的宣传。政府应该在环保工作中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广泛邀请大家参与。
此次会议还举行了“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的成立仪式,该实验室由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与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联合发起,旨在推进环境治理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化”与“日常化”。
大发500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验收、环境监理、水土保持方案、项目申请、可行性研究、节能评估、排污许可申报、环保税核算、企业环境风险排查、环保管家大发500、环境检测、污染治理,欢迎广大朋友的来电咨询!